政协深圳市六届二次会议今日正式开始,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也将随即召开,深圳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序幕。据悉,今年的政协会议从1月29日到2月1日,为期4天。
本年度深圳两会,从第一天开始就在简政放权改革、社会保障政策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创新性人才培养、社会治理创新等上述核心城市议题上展开充分探讨与协商,为相关改革的继续深入探索路径与方向.
其中,立足社区这个城市创新治理细胞,《加强社区基金会功能,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创新性建议,将深圳这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自身发展的诉求,融进了国家进步的宏大框架中,推动实现国家使命与城市进化的双赢,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市民群众的聚集区,社会组织的落脚点,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创新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广泛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指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
当前社区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面临着三大难题:
(1)社区治理角色错位
社区层面主体众多,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公共企业、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等等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不明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社区工作站转型,居委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服务没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等问题。
(2)社区治理资源匮乏
社区工作经费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社区自治和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人力、财力、物力等配套支持与社区治理需要间存在较大缺口,普遍缺乏公共资金、社区资本,大量公益慈善项目是空降式的,往往很难在本社区持续落实。
(3)社区治理参与不足
社区构建尚未完成,居民之间、各种主体之间缺乏彼此信任;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包办过多,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各类服务主体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导致社区居民参与度很低。
“社区基金会”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深圳毗邻港澳,作为一座改革开放城市、移民城市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加强社会建设方面挑战更大、任务更重,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治理,不仅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作为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核心环节来抓,探索发展本土化的社区基金会,三社联动,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提供参与平台,通过多元共治,达到政府的行政功能与社会的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的管理力量和社会的调节力量互动,形成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的“小政府大社会”新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26家社区基金会及社区冠名基金,原始注册资金及募集慈善资金共约6600万元,自治开展公益项目100余个,覆盖人群20万多人次,得到了民政部及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相关工作经验被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多地借鉴推广。
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作为社区治理体系的新补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使居民议事成为制度性设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载体、简政放权的新模式。
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协同创新,资源重新配置、发挥更大的价值。26家社区基金会吸引了约150家企业和5000位个人出钱出力,搭建社区资源与需求对接的平台,丰富了社会资本,从“政府一元治理”逐步走向“多元共治”。
三、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方向、新平台。
促进我市公益慈善工作由“输出型”向“输出与内需并重型”转变,比如光明新区5家社区基金会成立后,用于本地的慈善资源比例由原来的13.8%提升到了39%,有效弥补了政府以底线民生导向不足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成为我市推动现代慈善文化进社区的有效平台。
立足平台,可构建人人参与、守望相助的慈善文化,可以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有利于在社区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有效推动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现代的慈善的文化和社会文明理念在社区传播。
综上所述,社区基金会兼具社区服务组织及公益慈善组织双层属,具有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在深圳首批试点不到三年的时间,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及影响力,对助推社会治理创新产生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加强培育和孵化,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管理体制,切实构建社区基金会政策扶持体系,积极探索适合社区基金会的监管制度,从政策制度,人力资源,扶持资金等方面给予社区基金更多的支持。
加强社区基金会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1)修订《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
修订之后,可以进一步明确社区基金会定位,理顺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化的理事会治理结构,包括党政、企业、社区贤达、社会组织代表的广泛参与,促进社区各利益相关者深度卷入、平等参与基层治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社区基金会为新的载体去尝试转换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民政部于2014年的部市协议中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深圳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目前省民政厅正在制定《广东省基金会登记办法》将降低社区基金会登记条件,在政策上营造培育发展的环境,促进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请市法制办、税务局给予支持。1.开展广泛的调研及评估论证,进一步明确社区基金会的定义、功能定位、性质(公募/非公募)、社区范围,以及与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等;2.进一步推动社区基金会的内部治理、减免税优惠以及如何运用现代化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运转、托管,如何由居委会作为法定发起人促进社区共同体建设等问题进行法律的规定。
(2)改革市、区慈善会,将其打造为社区基金会的支持性平台。
提请市政府支持民政局顺应时代要求大刀阔斧完成市慈善会改革步伐,将其打造为城市级的社区基金会,明确改革定位和政社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非营利组织管理,开展基线调查和项目研发,强化公众参与和筹资运营,探索以市慈善会托管基层社区基金会及其慈善资金的集合信托计划,注重有效公益、过程评估和社会影响力投资。同时根据市慈善会改革经验,指导各区慈善会转型。提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勇于改革,果敢决策。
(3)完善专项基金扶持体系,助推社区基金会发展。
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职能转移、以奖代补、项目运作等方式扶持社区基金会发展,将“政府民生微实事”、“固本强基”部分资金引流到社区基金会建设当中。推动设立5亿起点的“社区发展专项基金”,同时进行资金运作及增值,为我市拟成立的社区基金会注资及培育。提请市政府及建设局、各区委区政府等统筹安排、协力共建。
(4)依托社区基金会平台,培育“社区治理创新母基金”。
通过培育“社区治理创新母基金”,启动深圳市首批社区冠名基金培育计划,形成社区公益资本。提请市民政局、社工委、金融办等探索采用“政府+企业+居民”模式,重构社会服务决策流程、款项使用流程,结合财政资金、市场资金、社会资金综合应用,创新性解决社区养老、就业和教育等社会问题,为社区提供公共物品,实施公益项目,作为推进社区治理的战略资产,提高公民参与度。立足“社区基金会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的先进理念指导,改善我市面临的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困境。
(5)全市甄选设置“社区创新动力驿站”端点。
策划驿站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并建立一套“社区创新动力驿站”标准化培训体系,提请建设局、城管局,以及有社区端点的政府部门协同创新与共建。
1.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社区基金会雏形模式,在社区设立政府、企业、社会服务端口。借鉴国际社会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落地三个社区端口,一是社区服务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化、市场化,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的现有功能上叠加;二是转换社区闲散资源,企业在社区端点上以贴标的形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比如物理空间、核心资源的转换;三是民政局、卫人委、共青团、妇联、总工会等政府社区端点的空间资源配置。
2. 以传统扶贫济困项目为基础,开发符合深圳城市使命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驿站社区治理创新项目。
以顶层设计的高度,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跨界合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用商业的智慧创新性解决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困境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破解深圳社区发展在平台、人才与资金上遇到的三重瓶颈,并根据社区个性化诉求,自下而上培育出更具针对性、更加符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需求的社会创新品牌项目包,最后交由社区采纳和归集,充分借助企业的社会资本分担政府的部分职责功能,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实行社区自治,创新型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推动政府简政放权,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部门资源的重新配置。
3.甄选设置 “社区创新动力驿站” 标杆,建立“社区创新动力驿站”标准化培训体系。
对企业和社区进行甄选,分批开展企社对接培训。(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社会组织和政府体系的社会建设者,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社企进入驿站的流程体系培训;二是围绕本项目的社区治理创新PPP培训;三是新型社区服务项目的投资管理以及社企项目对接会。)
(6)延伸现有社工功能,丰富公益人才的准入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公益人才。
提请发改委、财政委、人社局将孔雀东南飞等高精专人才政府覆盖到社会领域人才,将深圳市社工学院升级为全国唯一一所社会建设领域的特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点,必须落实到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平台,按照社会需求大规模的培育新型社工,使其具备新型服务项目的研发及实施能力,包括固有的社工培育和今后新型社工的挖掘以及学历教育。例如时下热点青少年创客教育,在创客导师方面,我们既可以从社工体系中选拔,也可以从待业大学生或企业员工、志愿者转化,然后通过让他们考取社工证或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去规范;以强化培训支持社区工作站的转型及其人事改革;探索和实践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人才制高点、社会影响力投资和社会企业孵化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