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信息公开
    财务披露 品牌宣传 制度/报告 慈善平台
  • 慈善项目
    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精准帮扶 健康福祉 优质教育 慈善活动 更多项目
  • 益起捐
    资金捐赠 物品捐赠 志愿者服务捐赠 场地/其他捐赠
  • 关于我们
    简介/捐赠账号 荣誉大事记 完善治理 组织架构 合规文化
  • 新闻资讯
    慈善资讯 机构动态 专题报道 冠基风采 视频新闻 疫情新闻
  • 我要公示
登录 注册
新闻资讯
【话题讨论】被曲解的慈善
2013/07/03
2609

5.jpg

曾经看过许多类似这样的案例:有钱人出资捐助贫困大学生,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只因逢年过节,受助者没有给资助者写信、打电话问候,或是表示感谢,这让那些资助者很失望,甚至寒心,因此,他们中有的人就取消了对这些贫困大学生的捐助。

之所以出现受助者“知恩不感”与资助者“施恩索报”这样的尴尬场面,依我看这只是中国人曲解慈善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慈善文化则是慈善事业的魂魄,它所倡导的理念很多,其中就包括“知恩必报”与“施恩不图报”这两方面内容。对于前者,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掘井人”、“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缰之恩”等等,都是教人懂得知恩图报的做人道理,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后者则是针对施恩者而言的。《太上感应篇》里就有这样的话,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强调“人当行布施而不执于留痕之念”。施恩者不要总是把给予别人的恩惠记在心上念念不忘,甚至还想从受惠人那里得到回报。

曲解慈善文化的另一种外在表现是慈善活动流于表面形式。比如有个风俗叫“腊八舍粥”,平时没机会行善积累功德的人,会在这一天向所有来讨粥的人施舍,而这些粥都是最便宜的。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说实际上它只是人们用来“积德”的一种手段。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受助者所报之恩是应该回报给施恩者本人呢,还是应该回报给社会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往往强调的是前者。但是,慈善文化不应突出个人,而是注重社会。恩者最好也学雷锋,让受助者知道这是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不必非得感谢某个人,完全可以把感恩的心回报给社会。

中国的慈善事业欲求发展壮大,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起优秀成熟的慈善文化,而前提就是要校正所曲解的部分。

作者:林振宇


  • 信息公开
    • 财务披露
    • 品牌宣传
    • 制度/报告
    • 慈善平台
  • 慈善项目
    • 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 精准帮扶
    • 健康福祉
    • 优质教育
    • 慈善活动
    • 更多项目
  • 益起捐
    • 资金捐赠
    • 物品捐赠
    • 志愿者服务捐赠
    • 场地/其他捐赠
  • 关于我们
    • 简介/捐赠账号
    • 荣誉大事记
    • 完善治理(理/监事会)
    • 科学管理(秘书处)
    • 加入我们
  • 新闻资讯
    • 慈善资讯
    • 机构动态
    • 专题报道
    • 冠基风采
    • 视频新闻
扫码关注深圳市慈善会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博官方号
友情链接:后台管理系统入口
主办单位:深圳市慈善会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12号中民时代广场B座3楼 邮编:518112
Copyright © 深圳市慈善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70400号 咨询热线:0755-82470109 Powered By 公益啦 技术支持:400-995-7889